太原近30天空气污染指数-太原雾霾指数太原天气污染

太原3月16日天气预报 太原 2016-03-16星期三 16℃~2℃ 多云 无持续风向微风 空气质...
文章标题:太原近30天空气污染指数-太原雾霾指数太原天气污染

太原3月16日天气预报

太原

2016-03-16星期三

16℃~2℃

多云

无持续风向微风

空气质量指数 171中度污染

太原空气污染源的数据资料

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九五”期间,我市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90.78亿元到2000年的347.46亿元。全市的经济增长基本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为主,从“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间,全市钢铁年产量由480万吨增长到542万吨,水泥年产量由149万吨增长到170万吨,焦炭年产量由893万吨增长到1110万吨,年发电量由87亿千瓦时增长到114亿千瓦时,机动车辆由98730辆增长到222656辆。年工业耗煤量由1213.5万吨增加到2221.34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万人增长到308.75万人。

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九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全民的环境意识,全面的环境监督、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三全一依靠”环保工作方针。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1263”环保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采取两大举措(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突出六个重点(清徐、古交、娄烦、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工业区、西山煤矿建材工业区、)、打好三大战役(取缔土小工业、治汾、市区大气治理)。以“一控双达标”为中心,突出大气、水体污染治理两个重点,全面组织实施“削总量、促清洁、治汾河、控煤烟、保达标、净尾气、降扬尘、抓生态”的24字环保战略。全市环境综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经过取缔“15小”和“一控双达标”两项行动,淘汰和关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业和国有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保跨进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环境污染连年恶化的势头,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好转。

2.1环境质量现状

2.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九五”期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逐年减轻,年日均浓度下降29.40%,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九五”前三年较“八五”末呈上升趋势,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2000年为0.200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年日均浓度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趋势。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33倍。其主要原因为1996、1997年太原之一热电厂五期、六期扩建工程、太原第二热电厂四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行,集中供热工程尚未发挥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但随着集中供热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在急剧增长,氮氧化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在“九五”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日均浓度上升69.09%,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86倍。随着《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颁布,机动车尾气防治、出租车的全面更新和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浓度将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见表2-1。

从1998年我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周报,1999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和标准的分别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级和五级分别为15期和4期,比上年减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发布空气质量周报52期,有2期为良好水平,43周为轻度污染水平,4周为中度污染,3周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见表2-2。

“九五”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艰苦不懈的努力,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要想实现空气环境功能区达标,任务异常艰巨。

2.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太原市地表水隶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积占太原市总面积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阳曲县境内。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晋阳湖和迎泽湖等,四者均属黄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岚河、涧河、狮子河、屯兰川、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玉门沟、冶峪沟、风峪沟等几十条支流和沟渠汇入,太原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间接进入汾河。汾河水库位于我市娄烦县境内,流域面积5268万平方公里,设计库容7亿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泥沙淤积,库容减至3.5亿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库位于古交市与太原市区交界处,水库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晋阳湖位于我市晋源区,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积5.1万平方公里。迎泽湖位于市中心迎泽公园内,水域面积0.2平方公里。晋阳湖、迎泽湖的湖水来源均靠汾河水库放水补给,水库放水途经汾河古交段至上兰,分别进入东、西干渠,最终进入迎泽湖和晋阳湖。

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为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并且汾河水库还作为万家寨引黄入并的储水库,依据《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的水体功能划分,该区域属于汾河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汾河上游段(水库出口-铁桥),处于兰村、晋祠水源地补给区,属汾河的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下游段(胜利桥-温南社)属汾河二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晋阳湖主要为太原之一热电厂循环水源,同时也是我市主要水产及游泳场所和城市备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迎泽湖主要为景观娱乐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

“九五”期间太原市主要地表水体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库和晋阳湖水质较“八五”末均有明显改善。地表水恶化趋势得到控制,说明近年来汾河治理已初见成效。但离功能区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汾河太原段十个监测段面尤以小店桥污染最为严重,其它依次为胜利桥、迎泽桥、清徐二坝、温南社、铁桥、滩上桥和寨上水文站,该八个段面属严重污染,劣V类水质,水库出口和上兰段面污染较轻,可达IV类水质标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库由1.07下降到0.67,晋阳湖由3.10下降到1.4。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严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库水质较稳定,1998-2000年连续三年保持轻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晋阳湖总体污染水平有所缓解,但无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非离子氨、和总氮。汾河太原段六条排污渠历年均属严重污染水平,劣Ⅴ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迎泽湖水质属景观娱乐劣C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见表2-4。

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九五”期间,我市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90.78亿元到2000年的347.46亿元。全市的经济增长基本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煤炭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为主,从“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间,全市钢铁年产量由480万吨增长到542万吨,水泥年产量由149万吨增长到170万吨,焦炭年产量由893万吨增长到1110万吨,年发电量由87亿千瓦时增长到114亿千瓦时,机动车辆由98730辆增长到222656辆。年工业耗煤量由1213.5万吨增加到2221.34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万人增长到308.75万人。

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九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全民的环境意识,全面的环境监督、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三全一依靠”环保工作方针。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1263”环保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采取两大举措(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突出六个重点(清徐、古交、娄烦、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工业区、西山煤矿建材工业区、)、打好三大战役(取缔土小工业、治汾、市区大气治理)。以“一控双达标”为中心,突出大气、水体污染治理两个重点,全面组织实施“削总量、促清洁、治汾河、控煤烟、保达标、净尾气、降扬尘、抓生态”的24字环保战略。全市环境综合整治遵循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经过取缔“15小”和“一控双达标”两项行动,淘汰和关停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业和国有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保跨进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环境污染连年恶化的势头,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好转。

2.1环境质量现状

2.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九五”期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逐年减轻,年日均浓度下降29.40%,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九五”前三年较“八五”末呈上升趋势,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2000年为0.200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年日均浓度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趋势。但仍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33倍。其主要原因为1996、1997年太原之一热电厂五期、六期扩建工程、太原第二热电厂四期扩建工程投入运行,集中供热工程尚未发挥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但随着集中供热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结构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控制。值的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在急剧增长,氮氧化物年平均浓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在“九五”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日均浓度上升69.09%,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86倍。随着《太原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颁布,机动车尾气防治、出租车的全面更新和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浓度将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见表2-1。

从1998年我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周报,1999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和标准的分别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级和五级分别为15期和4期,比上年减少10期和2期。2000年共发布空气质量周报52期,有2期为良好水平,43周为轻度污染水平,4周为中度污染,3周为重度污染。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见表2-2。

表2-1 1995-2000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

年份污染物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标准

总悬浮颗粒物

0.568

0.515

0.504

0.498

0.416

0.401

0.20

二氧化硫

0.212

0.206

0.248

0.278

0.272

0.200

0.06

氮氧化物

0.055

0.050

0.057

0.066

0.101

0.093

0.05

0.065

0.08

降尘

31.5

34

35.6

36.2

36.1

40.8

一氧化碳

2.6

2.5

2.9

3.4

3.8

2.6

4.0

注:降尘单位为:吨/平方公里 “月,一氧化碳为日均浓度,其余为年平均浓度。

表2-2 1998-2000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

空气质量级别

出现周数

出现频率(%)

2000年

首要污

染物

出现周数

出现频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出现天数

频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Ⅰ级(优)

/

/

/

/

/

/

/

/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43

45

48

81.43

86.54

92.31

Ⅱ级(良)

1

10

2`

1.89

19.23

3.85

45

12.33

Ⅲ级(轻度污染)

20

23

43

37.74

44.23

82.69

241

66.03

二氧化硫

10

7

4

18.87

13.46

7.69

Ⅳ级(中度污染)

26

15

4

49.06

28.85

7.69

53

14.52

氮氧化物()

0.00

0.00

0.00

Ⅴ级(重度污染)

6

4

3

11.32

7.69

5.77

26

7.12

2000年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现状见表2-3

表2-3 2000年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现状

功能区

类别

点位名称

监测项目年日均值(mg/Nm3)

功能区是否达标

超标项目

(超标百分比)

监测项目有效日均值达标天数百分比

TSP

SO2

NO2

TSP

SO2

NO2

二类区

太行

0.378

0.206

0.07

不达标

TSP:89.00

SO2: 243.33

36.78

54.68

91.84

桃园

0.402

0.184

0.064

不达标

TSP:101.00

SO2 206.67

33.94

54.79

92.84

上兰

0.353

0.199

0.055

不达标

TSP:76.50

SO2 231.67

50.00

65.00

100.00

三类区

国防工办

0.431

0.231

0.071

不达标

TSP:43.67

SO2 131.00

74.40

65.77

88.69

一电厂

0.394

0.177

0.055

不达标

TSP:31.33

SO2 77.00

81.52

74.03

96.42

“九五”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艰苦不懈的努力,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要想实现空气环境功能区达标,任务异常艰巨。

2.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太原市地表水隶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积占太原市总面积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阳曲县境内。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晋阳湖和迎泽湖等,四者均属黄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6288平方公里,沿途有岚河、涧河、狮子河、屯兰川、阳兴河、北涧河、北沙河、玉门沟、冶峪沟、风峪沟等几十条支流和沟渠汇入,太原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和间接进入汾河。汾河水库位于我市娄烦县境内,流域面积5268万平方公里,设计库容7亿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泥沙淤积,库容减至3.5亿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库位于古交市与太原市区交界处,水库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晋阳湖位于我市晋源区,为一座人工湖,湖表面积5.1万平方公里。迎泽湖位于市中心迎泽公园内,水域面积0.2平方公里。晋阳湖、迎泽湖的湖水来源均靠汾河水库放水补给,水库放水途经汾河古交段至上兰,分别进入东、西干渠,最终进入迎泽湖和晋阳湖。

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为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并且汾河水库还作为万家寨引黄入并的储水库,依据《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的水体功能划分,该区域属于汾河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汾河上游段(水库出口-铁桥),处于兰村、晋祠水源地补给区,属汾河的一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下游段(胜利桥-温南社)属汾河二级防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晋阳湖主要为太原之一热电厂循环水源,同时也是我市主要水产及游泳场所和城市备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迎泽湖主要为景观娱乐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

“九五”期间太原市主要地表水体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库和晋阳湖水质较“八五”末均有明显改善。地表水恶化趋势得到控制,说明近年来汾河治理已初见成效。但离功能区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汾河太原段十个监测段面尤以小店桥污染最为严重,其它依次为胜利桥、迎泽桥、清徐二坝、温南社、铁桥、滩上桥和寨上水文站,该八个段面属严重污染,劣V类水质,水库出口和上兰段面污染较轻,可达IV类水质标准。汾河太原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库由1.07下降到0.67,晋阳湖由3.10下降到1.4。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止,但污染依然严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库水质较稳定,1998-2000年连续三年保持轻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晋阳湖总体污染水平有所缓解,但无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非离子氨、和总氮。汾河太原段六条排污渠历年均属严重污染水平,劣Ⅴ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迎泽湖水质属景观娱乐劣C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见表2-4。

表2-4 太原市地表水各水体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表

平均综合污染指数

汾河太原段综合污染指数

汾河水库

晋阳湖

全河段

上游段

下游段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汾河水库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晋阳湖

污染程度

水质类别

1995年

11.44

3.37

18.69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07

重污染

劣Ⅴ类

劣Ⅴ类

1996年

9.24

2.45

15.95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77

重污染

劣Ⅴ类

3.63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997年

9.53

3.19

16.84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32

重污染

Ⅳ类

3.17

严重污染

劣Ⅴ类

1998年

8.12

2.11

14.14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58

轻污染

Ⅳ类

0.98

中污染

Ⅳ类

1999年

9.57

1.78

16.86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51

轻污染

Ⅳ类

0.82

中污染

Ⅳ类

2000年

6.84

2.53

10.77

严重污染

劣Ⅴ类

0.67

轻污染

劣Ⅴ类

1.40

重污染

劣Ⅴ类

2.1.3太原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表2-5 太原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

声源类型

单位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生活

%

48.7

33.6

44.4

51.7

45.7

50.0

交通

%

37.1

40.9

37.1

32.8

33.2

27.6

施工

%

1.3

6.5

3.0

2.6

3.0

7.3

工业

%

6.9

9.5

8.6

8.2

8.2

8.6

其它

%

6.0

9.5

6.9

4.7

9.9

6.5

2.1.3.2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太原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点位布点范围是市建成区范围内,采用750×750平方米的正方形网格进行,全市共布点位23个,网格总覆盖面积130.5平方公里,1995年-2000年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6。

2.1.3.3道路交通噪声现状

太原市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点位布设在市区41条主要交通干线上,测点选在78个路段的两路口之间,全市共布设监测点位78个,测量路段总长度为137.6公里,平均路宽17.7米。1995-1999年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见表2-7,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路段分布见表2-8。

2000年全市机动车辆较1995年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全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较1995年有所下降,1995-1999年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稳定达到“九五”计划的目标值70dB(A)。道路交通噪声得到了有效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全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达标,但是2000年监测值超过70dB(A)的路段长度占总路段长度的26.08%。

2.1.3.4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情况

太原市环境噪声达标区从1991年开始建设,到1995年噪声达标面积为107.97平方公里,从1995年以后噪声达标区工作主要以巩固已建成的达标区面积为主,太原市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情况见表2-9。

2.1.4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置现状

2.1.4.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处置现状

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主要来源

太原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由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等构成,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01.75万吨,较“八五”末的一九九五年的790.4万吨年均增长了511.35万吨,增长了65%。1995年-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及各类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担率见表2-10

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为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之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占全市产生总量的70.7%,按行业分担率主要来源为采掘业,占全市产生量的60.3%。

2.2污染源治理及污染物排放现状

“九五”期间,在我市经济稳定增长,重污染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工业废水中的油与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达到“九五”目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九五”目标。

“九五”期间太原市大气、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见表2-11、表2-12。主要污染源分布见图2-1。

2000年度太原市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见表2-13、2-14、2-15。

由于字数,给你连接:

口罩防护等级d和kn哪个好?

新国标将口罩的防护效果级别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具体使用情况和防护效果见下表:

不同防护效果级别使用环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防护级别更高的防护口罩适合用在污染极其严重的环境中,同时防护效果也更好,能够阻挡90%以上的颗粒物;防护级别更低的D级防护口罩对颗粒物的阻隔效果较差,适合用在PM2.5不超过150μg/m3的环境中。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所在环境的空气质量到底怎么样呢?

北京过去30天空气质量统计

太原过去30天空气质量统计

空气质量指数(AQI)标准对应表

从北京过去30天的空气质量来看,重度污染3天、中度污染5天、轻度污染3天;笔者家乡太原过去30天的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4天、轻度污染7天。那是不是说我们选择C级、D级的防护口罩就够用了?还是直接买以不变应万变?

笔者认为,不同防护级别的口罩都应该准备,看天气佩戴。并不是过滤效果越高的口罩就越理想,因为过滤效果越高,佩戴者感到的呼吸阻力就越大。当吸气阻力过大时,人会感到头晕、胸闷等不适状况,长时间佩戴高呼吸阻力口罩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滤效率分级

这次标准还对口罩的过滤效率进行了分级,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并规定:当口罩防护效果级别为,过滤效率应达到Ⅱ级及以上;当口罩防护效果级别为B级、C级、D级,过滤效率应达到Ⅲ级及以上。也就是说,防霾口罩的更低门槛是能够过滤至少90%的非油性颗粒物以及至少80%的油性颗粒物。(非油性颗粒物:固体和非油性液体颗粒物及微生物,如煤尘、水泥尘、酸雾、油漆雾等;油性颗粒物:油烟、油雾、沥青烟、焦炉烟、柴油机尾气中的颗粒物等)

3M KN90级别口罩

我们平常购买的防霾口罩,多以KNxx进行分类,比如KN90、KN95。按照我国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概述的要求,口罩分为KN类和KP类。KN是指口罩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物,KP是指口罩适用于过滤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字母后面的数字则代表口罩的防护等级,数字越大,防护等级越高。例如,90代表过滤效果在90%以上,95代表过滤效果在95%以上。

GB2626-2006规定了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的技术要求、检测 *** 和标识,适用于防护各类颗粒物的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而这次的GB/T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规定了日常防护型口罩的术语与定义、分级、技术要求、测试 *** 、检验规则、包装、标识及储运要求,适用于在日常生活中空气污染环境下滤除颗粒物所佩戴的防护型口罩。此次新国标除了维持原有90%以上颗粒物过滤效率外,还对油性颗粒物的过滤和呼吸阻力有了严格要求,这也将会使口罩市场更加规范。

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擦亮眼睛

这次标准除了对口罩进行分级,还对口罩做了一系列技术要求,例如:口罩应能安全牢固地护住口、鼻,口罩原材料不应使用再生料、含高毒性、致癌性或潜在致癌性物质以及已知的可导致皮肤 *** 或其他反应的材料,其他使用物质的残留量应符合相关要求,无异味;口罩不应存在可触及的锐利角和锐利边缘;口罩应便于佩戴和摘除,在佩戴的过程中无明显的感或压痛现象;口罩表面不应有破损、油污斑渍、变形及其他明显等。

由于新国标刚开始实施,我们目前很难找到符合新国标的防霾口罩,笔者的建议是,可以暂时按照KN级别标准进行选购,具体选购指南可参见文末笔者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你以为这些口罩都防霾 别逗了》。有了新国标,消费者以后选购口罩只需看A、B、C、D这四个字母,再也不用费尽心思研究到底这种口罩能不能有没防霾了。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口罩厂商能够尽快真正落实新国标,让我们少呼吸一口霾。

以上就是逍遥游关于太原近30天空气污染指数-太原雾霾指数太原天气污染的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