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雪山应该是雄伟,海拔比较高,冰雪洁白、四季不化。
雪山:省的次高山,海拔高度3886米。雪山位于苗栗县乡和台中县和平乡的交界,标高3886米,为雪山山系的更高峰,在百岳中仅次于玉山。雪山是雪山山脉的中心点,由此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支脉绵亘北。全山是由赤褐色页岩、砂岩及板岩所构成。雪山地区有多处的”冰斗”地形,是冰河遗迹最多的地方。
发展历史
1867年,曾有英舰Shiluvia号行经海域,据说船长以目视发现高耸的雪山,便将山以船命名为”Shiluvia”,在早期的西方文献中便以Mt.Shiluvia称呼雪山。1872年,马偕博士曾进入雪山山区活动;日据时期 ,大正4年(1915年)7月10日,隶属”蕃务本署”的测量员财津久平等人,经由卑亚南社(今南山村)越过卑亚南鞍部(今思源垭口),从雪山东峰棱线,顺利登上雪山主峰,并量出高度为12972英尺,比 *** 本土更高峰山还高;1923年,裕仁亲王(后来的昭和)访问省,以”更高峰、仅次于新高山的山”命名为次高山;与新高山(玉山)、能高山并称”三高”。
战后,雪山之名开始被使用;当时在巡视中横公路时,曾将雪山取名为兴隆山,但此名未被长期广泛地采用。
地理
雪山主峰与副峰群分布在雪山山脉的中段,约在台中县与苗栗县的县界上,地处雪霸公园境内。以雪山主峰为中心,周围一带地质特色、岩性皆相似的山块,称为雪山地垒。雪山地垒的基岩为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早期之四棱砂岩,是一种石英变质砂岩,硬度高,耐风化侵蚀,因此造就了雪山地垒的高耸地势。
以雪山主峰为顶点,共有六条棱脉汇聚,分别是:
主棱:又称西棱,为雪山山脉主棱,自雪山主峰向西延伸,经过翠池三叉山后北转,在博尔可山再折向西南方。沿线包括火石山、头鹰山、大雪山、中雪山四座百岳山峰。
南棱:自翠池三叉山向南转折,沿线有雪山西南峰、大剑山、油婆兰山、佳阳山、剑山等高山,又称雪剑棱脉、剑山棱脉或大小剑棱脉。
北棱:自雪山主峰,向北经北棱角、凯兰特昆山、雪山北峰、穆特勒布山、素密达山、布秀兰山、巴纱拉云山到大霸尖山、小霸尖山的棱脉,即是圣棱线,亦称雪霸线。
北东棱:从布秀兰山自北棱分出往东的支棱,沿线有品田山、池有山、桃山与喀拉业山,即武陵四秀。
东南棱:从雪山主峰南面,接上雪山南峰、志佳阳大山。
东支棱:由主峰往东延伸至七家湾溪河谷,沿线经过甘木林山、雪山东峰;也称雪东线。
地质景观
以雪山主峰为中心,共有八个圈谷构造环绕,其中规模更大的为一号圈谷,位于雪山主峰与北棱角下,开口朝向东方,长约1000米,最宽处约600米,不仅规模更大,形状也完整。二号圈谷位于北棱角北侧,规模稍小,但所在位置更高。四号圈谷位于主峰与北棱角间的垭口北面,为堆满巨石块的石流坡;七号圈谷则位于雪山主峰西北坡下,为翠池的函水区。除了雪山地区之外,在南湖大山、大霸尖山、玉山等山区亦可见类似的地形结构。最早关于高山圈谷研究的文献出自日籍学者早扳一郎;其后博物学家鹿野忠雄经多次考察,发表高山圈谷为冰河遗迹地形的,引发关于圈谷成因的学术论战。有论者认为,高山地区是否曾有的冰河,证据并不充分,而所谓圈谷其实是水系发育、向源侵蚀与风化作用所造成的崩谷地形。其后由于一度缺乏实地研究,圈谷地型的确实成因陷入多方争议而无定论。
雪山一号圈谷,谷壁中央处即为主峰
1983年后,地质学家曾昭璇、刘志学、杨建夫等人重提雪山圈谷为冰河遗迹的可能性;1998年,王鑫、崔之久、宋国城等学者在雪山的数个圈谷底部发现擦痕构造,并确认圈谷底部的凸丘为冰坎构造。之后的研究,以气候学与花粉化石证据重建远古气候模型,推论出在末次冰河时期时,雪山山区的降雪线可能仅有3100米,因此雪线以上的山区都有可能长期积雪,进而发育出冰河,以及各种冰蚀的地形。雪山地区其他疑似冰河侵蚀的地质特征,包括:
冰蚀湖:位于圈谷底部的冰蚀凹地,积水则成池。如翠池、上翠池等。
冰坎:受冰河推挤,而堆积在冰河底部的条状石块垒,可见于一号圈谷底部、翠池出水口下游。
冰帽:冰雪堆积的更高处,为冰河的源头,特征是位置更高,顶部平坦;雪山主峰、北棱角顶部都是平缓的圆坡,因此有可能是冰帽所在。
雪山四号圈谷,右侧山块为主峰
冰蚀垭口:冰河分流处受冰雪侵蚀所形成的缺口。北棱角与主峰间的鞍部可能为此地形。
由于多降水,高海拔地区日夜温差大,在严重的风化侵蚀作用下,除了一、二号圈谷之外,雪山山区的其它圈谷构造都已不鲜明,无明显巨大下凹的碗状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