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履桥森林覆盖率更高的地方
原始森林。
夏履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西北部,距省会杭州35公里,绍兴市区32公里,柯桥城区12公里。镇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为典型的低山丘陵河谷区,素有“九山一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3.1%,植被完好、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生态独特。1997年被环境署命名为生态环境“全球500佳”。
夏履桥凤凰山隧道什么时候修好的
玉佛寺
玉佛寺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后毁于战火。1918年,玉佛寺重建于今安远路,殿宇结构遵循宋代建筑,气势宏伟,全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卧佛堂、玉佛楼等建筑组成。玉佛寺驻有僧众,更兼上海佛学院设在寺内,终日香火不断。寺内藏有不少古代造像、绘画珍品及清刻(公元1870年) 《大藏经》和其它佛典共7000余册,是国内比较完整的藏经之处。
豫园
坐落在上海南市区豫园路。建于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59-1577年),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才建成了这座占地约5公顷的名园。豫园之名乃取“愉悦双亲、颐养天年”之意而成。400多年前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特聘造诣高超的园艺家张南阳亲自督造,园林设计精巧,虚实相映布局合理,疏密得当,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并富有明清两代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曾被誉为“奇秀甲于江南”。其中最主要的景点有江南名石玉玲珑、三穗堂、仰山堂、点、得日楼、万花楼、两宜轩、鱼乐榭、大假山。
龙华塔龙华寺
龙华塔和龙华寺位于上海西南郊的龙华。相传为三国时(公元247年)东吴孙权为孝敬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唐末塔毁。公元977年吴越王钱叔重建。龙华塔高40千米,七层八角,砖木结构,飞檐高翘,檐角持铃,风吹铃响,上檐下廊,造型美观。龙华寺系按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五堂制建筑的。寺内有五进殿堂:弥勒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和方丈楼,两侧的是罗汉堂、钟鼓楼。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有龙华庙会、三月十五的龙华香汛,由于农历三月龙华公园桃花盛开,从三月初一到十五数月时间呈去龙华敬香逛庙会,观桃花已成为上海人的习俗。
松江
位于上海市郊西区40公里处。原名华亭,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内矗立着五座古塔:方塔、西林塔、护珠塔、李塔、秀道者塔,五塔都是砖木结构。另一座古建筑天妃宫也颇具特色。“醉白池”是松江城内又一座的江南古园林,取名于苏东坡《醉白堂记》。园内以池为中心,池沼乱石堆砌,别具一格。内有老树轩、池内草堂和鸳鸯亭等胜景及宋、明以来的名人碑碣、石刻。松江城内还保留有唐代经幢、元代 寺、明代大仓桥等古建筑。此外,上海还有静安寺、淀山湖、大观园、嘉定、浦江、南浦大桥等处景观。
浙江绍兴有什么桥?介绍
这怎么说得完啊,介绍几个有名点的吧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 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
春波桥:
为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桥面纵坡很小,采用两根石梁做桥栏。原为石拱桥,玲珑雅致。20世纪50年代改成水泥板桥。水泥粱板连接搁在两岸石勘,细铁杆作栏。长约5—6米,宽约3米。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另说—-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太平桥:
该桥在柯桥镇的阮杜与管墅交界处,跨萧、绍运河是一座一孔净跨10米的石拱桥与九孔净跨3.04米高低石粱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总长24.20米、高7米,桥面宽3.40米,拱桥在南,为通航主孔,石粱桥在北,桥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存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桥头有《重修碑记》等四块,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楼。(已拆毁)。拱桥顶部“太平桥”三字清晰可见。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靠着拱桥的三跨粱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以便水运与陆运较好地衔接,全桥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顾众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陆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栏板,抱鼓上图案雕琢精致美观。
周围良田万顷,水波涟漪,颇具水乡特色。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题扇桥:
桥在今蕺山南面,长10米、宽3米、高7.8米的古石桥,相传有一位穷苦的老妇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题了词,并嘱老妇提价,一时竞相争购,老妇也因此发了财。现在桥上还竖着“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在宋嘉泰《会稽志》的“戒珠寺”条目中,载有“寺南百步有题扇桥,盖卖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桥的由来说明该桥在晋时已存在。
玉成桥:
位于嵊州市谷来砩头村,该桥与迎仙桥同属近似悬链线型古石拱桥。该桥长12.15米、宽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举马正炫建造。此桥系罗关洲继迎仙桥后发现的第二座近似悬链型古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桥建成后,村民认为此桥拱曲线平坦,恐有坍桥之虑,提出妄作观些,而拒付工钱,现存谷来马氏家谱中,记有建桥史料。
咸宁桥:
位于题扇桥北,双层石梁桥,桥名咸宁,可能此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系宋朝以前的写法。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可定为宋朝以前的古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虹桥:
桥在今西廓门外,曾有一名人少时曾在这里游泳,故又名浴龙桥。
云门桥:
志书中记有淳化寺原名云门寺,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8),寺门外有桥亭名丽句亭。嘉泰《会稽志》中的“云门桥”条目中记有“云门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钩矶。宋考功之总诗云:雁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谓此自桥东百余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扁丽句亭。”这说明此寺前有二桥,桥可能与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时二座桥肯定存在。同时指明了此桥为虹桥,即石拱桥。
跨湖桥:
马太守庙在跨湖桥南,跨湖桥是通往该庙的必经之桥。马太守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跨湖桥在唐开元时必然存在。此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
谢公桥:
绍兴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拱桥,全长28、5米。明代重修时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绍兴谢姓太守有:谢惠连(397——433)南朝宋代会稽太守。谢公桥当始建于南朝。因谢惠连在东晋末年只有21岁,不可能当太守,桥不可能建于东晋,谢惠连当太守应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谢公桥可定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桥。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
兰亭桥:
此桥在会稽通往诸暨的古道上,桥以兰亭为名。现在原址建现代桥,桥头的宋朝古道已被发掘,作为文物展示。
庙桥:该桥是通往钱武肃王庙的必经之桥,庙存在于五代,桥在五代时必然存在。此桥已拆建为现代桥。
杨桥:
曹与杨修读书处,桥因杨修得名。此桥应为三国时代的桥梁。
学堂桥:
朱买臣读书处,当为汉桥。
孟宅桥:此桥在上虞县丰惠镇。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一里三十步,汉孟尝所居也。”此桥又称还珠桥。北宋诗人华镇有《还珠桥》诗:“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桥可能建成于汉,在北宋时仍在。此桥桥面已改为现代式,桥礅仍为古桥原物。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大禹治水造的桥为什么名字?
夏履桥,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他的一只履被洪水冲走,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他失履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曰“夏履桥”
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的资料
桥在绍兴县柯桥镇阮杜间,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长达386.20米,共有115跨,每跨净垮2米左右,桥面用三条石拼成,宽1.50米,桥墩用条石干砌,墩厚1.5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四十五垮较高,以通小舟。该桥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两端各设茶亭一座。这种桥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过,绍兴该桥颇多,有长达1–2公里的,目前还有樊江的贯虹桥和二处残迹,一处在钱清附近,一处近绍兴城。
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己把该桥整修一新。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 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
春波桥:
为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桥面纵坡很小,采用两根石梁做桥栏。原为石拱桥,玲珑雅致。20世纪50年代改成水泥板桥。水泥粱板连接搁在两岸石勘,细铁杆作栏。长约5—6米,宽约3米。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另说—-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太平桥:
该桥在柯桥镇的阮杜与管墅交界处,跨萧、绍运河是一座一孔净跨10米的石拱桥与九孔净跨3.04米高低石粱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总长24.20米、高7米,桥面宽3.40米,拱桥在南,为通航主孔,石粱桥在北,桥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存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桥头有《重修碑记》等四块,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楼。(已拆毁)。拱桥顶部“太平桥”三字清晰可见。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靠着拱桥的三跨粱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以便水运与陆运较好地衔接,全桥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顾众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陆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栏板,抱鼓上图案雕琢精致美观。
周围良田万顷,水波涟漪,颇具水乡特色。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题扇桥:
桥在今蕺山南面,长10米、宽3米、高7.8米的古石桥,相传有一位穷苦的老妇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题了词,并嘱老妇提价,一时竞相争购,老妇也因此发了财。现在桥上还竖着“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在宋嘉泰《会稽志》的“戒珠寺”条目中,载有“寺南百步有题扇桥,盖卖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桥的由来说明该桥在晋时已存在。
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新昌县桃源乡104国道边,长29米,宽4.6米,净跨15.6米,为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乱石拱桥。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丁天松重修。
该桥的桥名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真可谓:刘阮迎仙留桥名,悬链奇拱落梦境。茅公伏笔语惊人,有心圆梦天佬径。
古桥专家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预言:我国古代可能存在超时代的梁桥技术。迎仙桥填补了中国古桥技术史的空白,悬链线拱桥是二十世记六十年代世界桥梁科技。
玉成桥:
位于嵊州市谷来砩头村,该桥与迎仙桥同属近似悬链线型古石拱桥。该桥长12.15米、宽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举马正炫建造。此桥系罗关洲继迎仙桥后发现的第二座近似悬链型古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桥建成后,村民认为此桥拱曲线平坦,恐有坍桥之虑,提出妄作观些,而拒付工钱,现存谷来马氏家谱中,记有建桥史料。
咸宁桥:
位于题扇桥北,双层石梁桥,桥名咸宁,可能此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系宋朝以前的写法。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可定为宋朝以前的古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虹桥:
桥在今西廓门外,曾有一名人少时曾在这里游泳,故又名浴龙桥。
云门桥:
志书中记有淳化寺原名云门寺,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8),寺门外有桥亭名丽句亭。嘉泰《会稽志》中的“云门桥”条目中记有“云门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钩矶。宋考功之总诗云:雁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谓此自桥东百余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扁丽句亭。”这说明此寺前有二桥,桥可能与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时二座桥肯定存在。同时指明了此桥为虹桥,即石拱桥。
跨湖桥:
马太守庙在跨湖桥南,跨湖桥是通往该庙的必经之桥。马太守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跨湖桥在唐开元时必然存在。此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
谢公桥:
绍兴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拱桥,全长28、5米。明代重修时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绍兴谢姓太守有:谢惠连(397——433)南朝宋代会稽太守。谢公桥当始建于南朝。因谢惠连在东晋末年只有21岁,不可能当太守,桥不可能建于东晋,谢惠连当太守应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谢公桥可定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桥。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
兰亭桥:
此桥在会稽通往诸暨的古道上,桥以兰亭为名。现在原址建现代桥,桥头的宋朝古道已被发掘,作为文物展示。
庙桥:该桥是通往钱武肃王庙的必经之桥,庙存在于五代,桥在五代时必然存在。此桥已拆建为现代桥。
龙兴桥:
以龙兴寺得名。该寺建于汉太始元年,唐代神龙二年称龙兴寺,桥与寺当同时建造龙兴桥当建于其时。
杨桥:
曹与杨修读书处,桥因杨修得名。此桥应为三国时代的桥梁。
学堂桥:
朱买臣读书处,当为汉桥。
司马悔桥:
此桥现存,位于新昌县桃源乡。该桥名出自“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的典故,桥在唐时已存在。
孟宅桥:此桥在上虞县丰惠镇。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一里三十步,汉孟尝所居也。”此桥又称还珠桥。北宋诗人华镇有《还珠桥》诗:“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桥可能建成于汉,在北宋时仍在。此桥桥面已改为现代式,桥礅仍为古桥原物。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以上就是逍遥游关于夏履桥的景点介绍-夏履镇旅游景点的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